“是谁的手儿巧气多,那是八旬的老婆婆,梳儿剪儿一盘盘,揉搓掐捏真灵活。面疙瘩捏成了金元宝,猫儿兔儿会唱歌。”一首童谣唱出了民间农妇的心灵手巧,也道出了以花馍为载体的多彩民俗文化。
花馍,也叫“面花”、“礼馍”、“窝窝花”,是民间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尤其在咱们陕西关中农村流传甚广,乡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有花馍就有事,有事就有花馍”。
来自陕西蒲城县苏坊镇的党亚贤,自小耳濡目染母亲在村里做各式花馍,对花馍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热爱,从西安交通大学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于制作关中花馍中。
“在我小的时候,村里的农妇们基本上都会做花馍,我母亲也不例外,她的手特别巧,捏面花的手艺尤其好,村里的红白事都爱找她去帮忙。小时候她做花馍我总会在跟前看着,她就做些小鱼、小鸟之类的给我。” 党亚贤告诉记者,“看着母亲的手在面团上随意捏几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花就出来了,这使得我对学习制作花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我的母亲就是我创作花馍的启蒙老师。”
花馍的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党亚贤说,“一个大的18寸花馍一般需要花费一周时间制作。首先从做花开始,但在做花之前一定要构思好你需要用到什么花,比如孩子满月或者结婚这种喜事,一般需要用到牡丹花、莲花、梅花。花确定了还要想用什么吉兽送祝福,孩子满月有老虎和金鱼,婚嫁多为龙凤。做好花后就要开始蒸底座了,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软硬适度,做好的花一定要给它们刷上一层油,这样不仅保存时间会更长,而且颜色会更加鲜艳利于观赏。摆样插花后花馍便做好了。”
如今,党亚贤的花馍继承了母亲淳朴、粗犷的制作特点,同时更加注重寓意与事由相结合。今年春节期间,党亚贤亲自筹划组织了以“花馍党”为品牌的关中花馍艺术展,她说,“这次展览是第一次将花馍艺术与人的一生结合起来,从人之初、婚嫁娶到福禄寿,每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都有代表性的花馍与之对应。以童年为例,孩子呱呱落地时,外婆家得做锅盔馍切块送给亲朋好友,锅盔馍在这里就好比请柬一样,告诉乡亲们家里添丁了,寓意人丁兴旺。满月时还有满月馍祝福孩子健康长大成人,男孩满月是老虎馍,寓意虎虎有生气,长大成大器。女孩则是鱼莲馍,寓意女孩子出淤泥而不染,品行高洁。周岁时则是鱼馍馍,寓意一岁食鱼,岁岁有余。12周岁时则需要做健娃娃馍和全灯馍,寓意快快成长,早成栋梁!”
如何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党亚贤现今常常思考的问题,她呼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民间艺术,发展民间艺术。
历经千年的花馍制作手艺,早已不仅仅是将普通的面食演绎成为美味佳肴,而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我们传递这富有浓郁关中文化气息的民俗大餐。正是这些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馍,向我们演绎着说不尽的沧海桑田,道不完的人间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