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文化的载体,宝鸡的青铜器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其铭文内容的重要及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宝鸡地区出土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700余件,字数近两万,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各个方面,是当时社会的文献档案库,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亻朕匜
一份中国最早的判决书
“亻朕”,这个字你认识吗?它读作yìng,是一个古代人名,与其相关联的是一件青铜礼器,它的名字叫“亻朕匜”。
1975年2月,岐山县董家村村民在村西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个距地表约一米深的“洞”。后经考古人员发掘,发现了一个椭圆形窖藏,内藏有37件西周青铜器,亻朕匜就是其中之一。
匜,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左传》中记载有“奉匜沃盥”,意思是执匜浇水于手洗沐。简单地说,亻朕匜就是一个供贵族洗手用的青铜器,这样的“身份”,如何能成为一件稀世珍宝?
相对于同时期出土的匜来说,亻朕匜的造型称得上奇特。细细观赏,其整体造型为虎头羊身,虎头在盖子最前端,肚子底下四条腿,口沿一圈是窃曲纹,看起来像一盏阿拉丁神灯。
看完了外形,再看看其珍贵的铭文。亻朕匜的铭文铸在从盖子到底部的内壁上,共157个字。大意是讲,三月甲申日,周王在京师上宫,随从周王的法官伯扬父在那里受理并审理了一个案件,作出了判决,下达了判决书。案件是一个叫牧牛的人,状告他的上司管理者亻朕。司法官伯扬父对牧牛进行了判决,判词说:“牧牛,你的行为何其过分!你竟敢与你的上司打官司,你违背了先前的誓言,现在你只有再一次盟誓,今天你必须重新立誓。现在五人均已到场,你应当还亻朕五名奴隶以示和好。依你罪,我本应鞭打你一千下,施以墨刑;但现在我大赦你,免去你的五百鞭,另外五百鞭,改罚金三百锾。”之后又命牧牛立誓:“从今以后我不再和你争讼,以各种大小事扰乱你。”伯扬父对牧牛说:“如果你的长官再控告你,就鞭打你一千下并施以墨刑。”牧牛立誓。伯扬父将这一判决告诉两个官吏让他们记录在册,牧牛立誓、缴纳罚金,亻朕用牧牛罚的铜做成了亻朕匜,以示纪念。
这篇157个字的判决书,比中国最早的《法经》还要早400多年,所以说亻朕匜上的铭文是中国最早的法律文书,被誉为“青铜法典”。
有人要问,牧牛告亻朕,法官判牧牛败诉,而且要赔钱受刑,到这里一切正常,但看到判决的理由,现代人接受不了,牧牛败诉的原因是“以下犯上”。
“牧牛”不是人名,而是一个管理祭祀中“六牲”的中下级官员名,亻朕是人名,其官职为“师”,通过伯扬父的口吻可以看出亻朕是牧牛的上司。牧牛败诉的原因也在这里:“汝敢以乃师讼!”言下之意,下级官员与上司争讼本身就是违法的。在判决书里,只字未提牧牛因为啥事告亻朕,而是对牧牛告亻朕这个行为本身进行了判决。这就显示出最典型的奴隶社会的特征了,因为亻朕是贵族。
在“以下犯上”即为罪的背景之下,牧牛无论是否败诉,这个民事案件都会自然转化成刑事案件,所以伯扬父直接对牧牛进行判刑:鞭一千下、墨刑。这里不得不说,周代的古法的确严厉,但这个观点不被现代人所认同。
逨盘
一部记录西周的断代史
逨盘,西周青铜器,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中国第一盘”。
2003年1月19日,眉县杨家村的王宁贤、王拉乾等5位村民在村边土崖取土时,发现了一个青铜窖藏,及时上报上级文保部门。很快,考古人员在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杨家村窖藏内出土了鼎、鬲、壶、盘、匜、盂、盉等造型精美、纹饰华丽的27件西周青铜器。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件青铜器上都铸有铭文,共4045字,而青铜逨盘更是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因为盘内铸有21行372字铭文,记载了西周12位天子的业绩和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王室,伐商纣、建周邦、征荆楚、讨猃狁、管山林、致和天下,以及因功受册封赏赐等重要活动和事迹,为西周历史、考古、文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堪称一部刻在青铜器上的西周断代史。逨盘通高20.5厘米、口径53.4厘米、腹深10.4厘米、重18.5千克,方唇、折沿、浅腹,附耳、铺首和兽足。盘是西周时期的盛水器,一般与匜配套使用,盘内底刻有372字铭文,记载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天子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历史。逨盘对西周王室变迁和年代世系都有明确记载,其中,提到西周诸王名号比《史记·周本纪》早了约700年。
逨盘的铭文内容基本历数了西周诸王,并道出了西周史的大致轮廓。册命逨的周王既称“则旧隹乃先圣祖考夹召先王”,可知他必是厉王之子宣王。逨盘上整篇铭文以单氏家族的8代祖先为主线,穿插记述了与其对应的12位周王: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仅未及西周的末代周王幽王,在记述周王功绩的同时,暗附了单氏家族的荣耀,这种行文布局实可谓匠心独运。
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曾表示,逨盘铭文上的西周王世印证了《史记·周本纪》的记载,与殷墟卜辞印证《殷本纪》的商王世系有着同样重大的学术意义。逨盘铭文所载的西周各王世的重要史事,与文献、以前发现的金文的记述基本吻合,如文王、武王的克殷,成王、康王巩固开拓疆土,昭王征楚,穆王四面征战等。逨盘铭文所记载的西周各天子的重要史事,与其他文献和铭文所记载的基本吻合。可见,单氏家族在西周时期很受王室倚重,而从共王起不再提及业绩,也暗示着西周国势开始衰弱。
这里要说的是,逨盘铭文中未提到周公。有学者认为,周公摄政期间,成王虽然年幼,不能直接管理朝政,但在名义上毕竟还是周王,周公只是临时代理而已,因此,周公不能与武王、成王等并列被写入逨盘。
逨盘的最大价值无疑是其铭文的重要,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周王室12位周王的记载,完全吻合。
镜铭
一句爱情誓言的告白语
看完了“高大上”的国宝,让我们再把视线拉回到古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上,看看汉代铜镜上的经典铭文。
早年间,铜镜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精美的工艺品。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到商代初年时,开始铸造铜鉴;秦时,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很多方面,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其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为最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也作为一种吉祥物,它与爱情婚姻有着密切关系。古代女子出嫁时,铜镜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在成婚之日,新娘要向铜镜和玉行跪拜大礼,拜镜表示求平安,拜玉表示求子(因“玉”与“育”谐音)。
这是一面馆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汉代见日之光镜。原本光洁如银的镜面上布满了青绿色的铜锈,镜背中凸起的钮座旁有一圈规则的弦纹,外区环着几个篆书字样的铭文——“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寥寥八字铭文,让铜镜成了古代才子佳人的定情之物,“以日月为见证,只要日月之光仍在,就不要把我忘记”。那如日光般的情思,被匠人锲刻在方寸之间,恋人间依依不舍之情被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实,在汉代铜镜中,常用“见日之光”“长相思”之类的镜铭来象征爱情。例如:“见日之光,美人在旁”“长相思,世不绝。见珠(朱)颜,心中欢”“常相思,毋相忘”“常与君,相欢幸。毋相忘,莫远望”……这种变化多样,格式工整的组合式铭文曾风靡一时。到了汉代中后期,镜铭的祝福语也渐趋于“夫妻相重,甚于威央”,或者是“夫妻相守日月亲”等美好祝语。
作为定情信物的铜镜,随后又逐渐成为婚姻的象征。汉代时,还出现了夫妻各执一半铜镜的做法,不同的是,这分开的半镜在当时是随着夫妇下葬的。在陕西安塞王家湾的夫妻同穴汉墓中,铜镜的一半在丈夫棺室内被发现,而另一半则放置在妻子的头部,这种分镜而葬的习俗一直到唐宋仍可看到,被称为“破镜重圆”,寓意美好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