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太白县终南文化研究院官网!
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动态 > 让百姓生活因非遗而火热_让百姓生活因非遗而火热_
让百姓生活因非遗而火热 作者:管理员 更新时间:2019-12-27 点击次数:585

   “非遗保护传承要一手托着传统,一手连接未来,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基础上,探索非遗融入大众、融入生活的路径。从保护经验来看,非遗保护传承只有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重焕生机……”在日前于陕西“刺绣之乡”千阳县举办的陕西省非遗扶贫经验交流现场会上,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任宗哲如是说。

   让非遗活在当下、活在日常之中,就是要着力摆脱非遗为了展示而展示的橱窗式活法和仅在节庆场合才绚烂的过节式活法,让它与当代经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让百姓生活因它而火热。

传统技艺成为致富好帮手

   千阳县是陕西省宝鸡市北部山区的一个贫困县,也是远近闻名的刺绣之乡。在脱贫攻坚中,该县抓住国家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发展机遇,不断壮大刺绣产业。“目前,全县从事刺绣制作的手工艺人达1.2万余人,吸收贫困妇女7700多人,平均每人年均增收3000余元,在飞针走线间绘出脱贫致富的精美画卷。”千阳县县委书记何玲表示。

   为了推动非遗产业发展,县里不仅对从事刺绣制作的贫困妇女每人每月补助100元,还努力增强非遗的“自我造血”能力。据千阳县县长张新科介绍,依托陕西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项目,千阳县拿出3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金达莱刺绣合作社,按照1万元带动1户贫困户增收的标准,签订合作协议,支持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刺绣产业。合作社每年拿出股本金的5%为贫困户分红,协议期满后,收回股本金继续用于产业发展。

   在渭南市澄城县,近年来已组织50多次关于陶瓷烧制、水盆羊肉制作、刺绣、剪纸等非遗项目的培训班,并鼓励非遗传承人在收徒传艺时重点向贫困人口倾斜。澄城县文化馆馆长王敏介绍,县文化馆在走访澄城县韦庄镇铁庄村时发现,该村42名贫困户中有部分群众有一定的音乐才能,便接连举办了两期民间鼓吹乐培训班,邀请传承人现场授课。目前,该镇已有27人熟练掌握了鼓吹乐技艺,并在城乡红白喜事中担任吹鼓手,仅此一项每人每年就收入2万余元,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打造多主体参与的非遗大平台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非遗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收集、整理,开展非遗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而是要立足新时代,将非遗与当下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发挥更大的社会效能。”韩城市文化馆馆长张欣表示,韩城市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韩城行鼓”,连续举办中国·韩城“司马迁杯”全国锣鼓大赛;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韩城秧歌”的音乐及动作元素,改编了5套极具地方艺术特色的广场舞,并持续举办广场舞大赛;成立韩城市民间艺术团,让非遗与大众的生活、与产业发展产生更多交集。

   在汉中市南郑区,手工技艺类非遗资源正在逐步转化为市场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据南郑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庆和介绍,针对特色非遗产品,南郑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并积极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形成了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今年前9个月,全区仅藤编一项就实现网络销售2800余万元。

   “非遗与千家万户的关系紧密,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带动群众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顾劲松表示,广大非遗传承人以及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发挥好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找到其与当代生活的结合点,找准发展之路。

   据悉,陕西多地市积极依据当地特色非遗资源,努力打造具有独到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已经完成了由政府输血保护,到反哺社会、服务公众的根本转变。比如,咸阳市凭借茯茶制作技艺成立茯茶企业60余家,2018年综合产值达32亿元,带动就业1.8万人。铜川市依托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近年来相继建成相关企业100家,实现营业收入27.65亿元。商洛市商南县依托茶叶制作技艺,打造了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辐射带动了4万多农民致富,年产值达5.6亿元。

乘文旅融合的东风

   文旅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这也为非遗产品进入旅游市场提供了便捷通道。陕西多地积极探索将非遗与旅游市场相结合,通过在旅游景区设立非遗门店及产品销售专柜,充分发挥旅游的平台和带动效应。

   “我们先后在汉中南湖风景区等景点开设非遗门店,让游客领略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风采。与此同时,我们将文化馆、非遗传承基地等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寺湖风景区等有机串联起来,积极开展研学旅游活动,在丰富旅游供给的同时,也让广大手工艺人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王庆和如是说。同样,渭南市华州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梁思娟向记者表示,华州区依托辖区内的少华山生态旅游、渭华起义红色旅游优势,推广非遗项目,延长非遗产业链,让更多贫困群众参与非遗产业,鼓了贫困群众的腰包,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此外,记者了解到,陕西多地市还在积极开展“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到文化演出、景区管理当中,实现稳定就业、稳定增收。如2018年延安市安塞区投资5200万元打造的冯家营“千人腰鼓”专业村、魏塔“东方毕加索”剪纸及农民画专业村、西营“陕北民歌”专业村正式开张,半年之内便接待国内外游客51万人次,综合收入达5100万元。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要进一步聚焦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和旅游建设,乘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东风,利用各地非遗项目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助力精准扶贫。”任宗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