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一鸣,三省相闻。”位于我省西南端的宁强县青木川镇,地处陕甘川三省交会处。青木川镇,始建于明朝中叶,成形于清朝后期,鼎盛于民国年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最有故事、最有味道的古镇”。
2014年以前,青木川镇每年游客接待量只有30万人次左右,门票收入仅50万元。经过多年建设,青木川镇的基础设施、文物保护、接待能力等得到很大改善和提升,美誉度、知名度也越来越高。2018年,青木川镇接待游客1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2亿元,门票收入768万元。短短数年间,青木川古镇旅游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青木川古镇发展是我省文化旅游名镇、特色小镇、古镇建设的一个缩影。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旅游的发展正在为古镇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活力,为古镇添彩赋能,使古镇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古镇——传统文化的明珠瑰宝
古镇指的是目前仍有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生活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城、古乡镇、古村等。古镇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人类的文明基因,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近年来,古镇旅游已成为我省旅游的特色品牌之一。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悠久的人类文明进程中,陕西形成了一批极具辨识度和特色化的古镇。这些古镇既有共性的传统文化,如建筑文化、聚落文化、礼仪文化等,又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区域文化。如岐山凤鸣镇的周文化、漫川关的秦楚通衢文化、武侯镇的三国文化、青木川镇的人物传奇、大荔朝邑镇的义仓文化、陈炉古镇的陶瓷文化、双石铺镇的羌文化、波罗古镇的边塞文化等,都具有极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古镇沉淀的悠久而古老的气息和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奔向这些“世外桃源”,感受自然,寻觅乡愁。
近年来,我省不断推动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积极探索“古镇+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路子。2018年,全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共接待游客2875.77万人次,同比增长21.2%,旅游收入142.23亿元,同比增长24.8%。
2011年,我省出台了《陕西省文化旅游古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2013年,我省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了31个风貌建筑完整、文化遗存丰富的古镇,省政府每年给每个镇安排500万元专项建设资金(4A级景区古镇每年1000万元)支持古镇的开发建设;印发了《关于文化旅游名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对31个古镇进行分类指导开发建设。目前,我省已有12个4A级古镇景区,8个3A级古镇景区,青木川古镇、西周古镇、诸葛古镇、漫川古镇、棣花古镇、武侯古镇等已成为我省成熟的古镇旅游目的地。
近两年,我省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规范推进全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意见》,推动并规范特色小镇发展,其中规划建设的100个特色小镇中,三分之一为依托古镇文化的特色小镇;通过构建传统“形态”、传承多元“文态”、打造宜居“生态”、丰富旅游“业态”,不断壮大旅游产业,促进产城融合和人口聚集,推进城镇化进程。
乡愁——需要对历史文化更多的传承与保护
古镇是古老历史文化存在的最好见证。做好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是古镇开发建设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青木川镇镇长高金龙告诉记者,青木川古建筑数量较大且保存完好,其中魏氏庄园、回龙场老街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开发建设中,他们严格遵循“保护为主、聚形显魂”原则,对核心区域内魏氏庄园、旱船房、瞿家大院等古建筑保护修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修复,确保了文物古迹原真性;对核心区以外新建及改、扩建建筑在造型、层高、体量、色彩、风格等方面,均保持与古镇和谐统一,彰显了民国风情建筑风范。
深入挖掘特色,传承传奇古镇多元“文态”。青木川镇按照省委书记胡和平在青木川调研时提出的讲好青木川“六个故事”(古镇民居故事、历史故事、魏辅唐家族故事、红色故事、三省交界故事、生态故事)的要求,深入挖掘历史、民俗、民居、生态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给广大游客。依托《宁强县志》和小说《青木川》《青泥何盘盘》《宁强民间故事》等,通过系统整理挖掘,因地制宜开发了羌族婚俗体验、傩戏表演、羌族歌舞演出等文化活动,并坚持常态化演出。2018年编排上演了《寻梦青木川》历史舞台剧,举办了2018年中国(青木川)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中国·青木川第三届百桌千人辅唐宴暨全国傩艺绝技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展现了青木川独特的历史文化,丰富了旅游内涵,促进了古镇景区良性发展。
除了青木川古镇,陕西各地独具特色的古镇也相继成为旅游热点。西安市茯茶小镇、太乙长安道、大唐西市,宝鸡市汤峪温泉小镇、西府古镇,商洛市合曼波若小镇,安康市鬼谷文化小镇,延安市南泥湾镇,这些特色小镇注重“特色产业+文化+旅游”,强调一二三产业融合聚集,形成了产业强、文化特、业态丰、体制活、生态美的产业聚集地和旅游目的地,成为游客“感受青山绿水、回味乡愁乡情”的古村古镇旅游景点。
发展——既要延续古镇文脉也要满足社会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古镇开发中文化的挖掘传承还不够,有些古镇开发还停留在美食街区的浅层次阶段,同质化严重,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创意项目较少。一些古镇旅游发展存在文化庸俗化、过度商业化、古镇居民外迁导致空心化、售卖商品千篇一律等问题。
在第二十六届杨凌农高会“古镇旅游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文旅部门主管领导、古镇经营管理者等分享了古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经验,共同探讨文化和旅游如何为古镇可持续发展赋能、为乡村振兴添彩的问题。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任宗哲表示,要传承古镇文化,实现动态保护。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按照“修旧如旧、古香古色、保持历史原真性”的原则,尽量保护古镇传统风貌和生产生活状态,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完善消费业态和服务设施,既延续古镇文脉,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的古镇新形象。以全域旅游理念谋划古镇发展新模式,以“多规合一”为引领,以“古镇+城镇化”为路径,丰富会展、康养、运动、研学、休闲、度假等融合新业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旅游特色小镇。要坚持高水平策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出台更有含金量的古镇保护与开发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实力的集团、企业和个人投资古镇开发建设,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将古镇旅游纳入全省旅游营销计划,利用展会、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营销;设立陕西古镇旅游周,策划具有古镇IP的节庆节事活动,打造特色鲜明的古镇旅游目的地形象,使古镇成为文化传承地、休闲度假地和乡愁体验地。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对陕西景区古镇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要对陕西现存的古镇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进行分类管理、分层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陕西古镇资源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二要研究陕西古镇资源的活化问题。通过对古镇戏曲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名人文化等的挖掘,提炼活化,创造独具一格的IP旅游形态,做到“一镇一品”;三要将古镇打造成不同旅游者度假和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四要研究古镇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商业模式。挖掘好、保护好、开发好陕西的古镇资源,通过旅游化改造,将陕西古镇旅游打造成中国古镇游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