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特征和趋势
编者按:“咫尺应须论万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策动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快马加鞭之势。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新时代的中国快速涌现。乡村的发展,其中不乏优秀干部的深沉思考和展望,在乡村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今天,乡村居民也应该以一个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宝鸡市陈仓区委政研室王维良主任,以一个基层干部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将个人思考与乡村融合,与时代融合,写下了自己对乡村精神面貌的分析和展望,我们有理由期盼,美丽的乡村呼唤这样的使者,乡风文明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实施建设宝鸡特大城市战略,为宝鸡精神文化的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为宝鸡精神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宝鸡拥有富足的精神文化宝藏,拥有厚重底蕴的历史人文价值和未来价值。尤其是宝鸡农民的精神文化历史积淀厚重,内容及其丰富,涉及领域广阔 ,各具特色明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一、 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现状
当今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农民兄弟拥有了彩电、电脑、电话、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及冰箱、音响等大型家电,有的已拥有摩托、农用车甚至小汽车。农民不再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他们已经懂得了生活,懂得了追求,也懂得了精神文化的娱乐享受。在广大的农村,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优化,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制度的完善及惠农政策的连续出台,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臻丰富和繁荣。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85%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80%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及数码相机。小城镇和人口居多的村都有群众文化娱乐场所,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几乎遍及各村。藏书丰富的图书阅览室,设备完善、宽敞明亮的活动室,看文化信息资源,进行室内文体活动,各村组织业余文化演出队伍,集体购买活动器材和演出服装。乡镇每年组织骨干演出团体参加市、县比赛及大型活动演出,市县文化、科技、医疗卫生等政府部门,利用农闲和科技下乡在农村轮回交流宣传,咨询服务,进一步扩大和繁荣了农村文化娱乐生活,使农民精神文化的需求得到满足并向更高层次迈进。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进一步迫切,单靠农村一己之力满足农民自我精神文化需求,由于知识水平、经济能力等因素影响,他们就根本无法构建一个相对丰富完善的自身文化生活体系。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于城市而言还非常贫乏,电视、广播和收音机仍然是了解外界信息和得到文化文艺享受的主要渠道。
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而来的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犯罪盛行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群。与此同时,人们在情感上的困惑、不安、孤独、忧郁及焦虑的感觉日益增长。农村相对落后的思想、相对落后的观念、相对狭窄的视野、相对短浅的目光与长期缺乏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由于经济、地域等条件限制,加上农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不很高,使得不少男性农民在工作之余沉迷于打牌、赌博、看录像片等,而女性则是洗衣,带孩子、串门聊天、结伴逛街。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方式极易造成心理上的孤独与无助,精神上的空虚和极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他们对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仍抱着无比之渴望。如被调查者中对业余文化生活的渴求中,29%选择看通俗书刊,48%选择看电视、电影、演出等,而对技能培训和就业辅导的需求只有23%。农村赌博日趋成风,赌博犯罪危害性严重 ,婚丧嫁娶陋习依旧,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活动久禁不绝,邪教阴魂不散。我们不用正确的精神文化舆论氛围和宣传教育引导占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空间和领域,那么诸如“归一”、佛教、耶稣、基督等其它宗教就会进入大多数农民群体,甚至“实际神”、“法轮功”等邪教死灰复燃,像幽魂一样弥漫群众之中。昔日西方国家以传教士的身份进入我国,实现和平演变的阴谋,已经给我们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教训是及其深刻的。
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特征
《易·彖》上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给予文化以人性化、社会化特征。宝鸡农民的精神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绚丽多彩,是世世代代农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西部大开发的整体目标,农民精神文化建设在西部开发中具有鲜明的特征和重要的地位。英语中“agriculture”是农业的意思,它由“agri”农田,“culture”耕种、文明、教养、文化两部分组成,从“agriculture” 到“culture”,说明精神文化是“耕耘”出来的。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逐步产生了文明、教养、文化。精神文化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产物、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说明精神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地域人文历史密切关联。
1、现代化促进农民精神文化健康成长。现代化是在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和发展的,是在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现代化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因而,现代化总是同一定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现代化建设中对于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文化设施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就会使传统的文化价值得以升华,赋予时代特色和现代意义。精神文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宗教信仰、歌舞、文学、节庆等等;还有非物质文化体系,如行为模式、婚姻制度、风俗习惯等等。宝鸡是民族地区,散居着回、满、蒙古、壮、白、苗等28个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五教”俱全,民俗各异,但都能顺应现代化建设步伐健康发展。宝鸡现代化浪潮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生的最为令人惊心动魄的变化,它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最为深刻,也最为广泛。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文化在充实内容、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受到极大的威胁,有的正在迅速的消失,有的处于危机状态中。民间流传的一些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礼仪和习俗被逐渐摈弃遗忘;一些颇具民族精神和忠烈义正的历史象征性建筑荡然无存。但是,无论怎样现代化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开阔了空间,丰富了内容,扩大了范围,跨越了地域限制,尤其是一些民俗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交流和成长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使中华民族自觉主动地汇入“世界历史”、使社会主义中国回到世界文明主潮流的历史运动,使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与世界同步的现象。宝鸡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顺应改革潮流,融入世界范畴,颇具异曲同工之美。
2、理性化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成熟。文化是创造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有了这种普照人类共有的精神文化,才能在事实上实现人类最高理想。人类没有健康的精神文化,世界将是一片黑暗。“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理性化且主要是工具理性的不断扩展,无论是经济领域、科层领域还是精神文化生活,都出现高度的理性化特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追求奢华、摆阔气、讲排场、上档次,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要,或不具备合理安排收入、理性应对市场的能力,盲目从众、跟风和攀比,这种非理性的追求一旦和无知、迷信、邪教等颓废思想结缘,就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愚昧行径。当今农村居民在精神文化需求上则更多的趋于理性化,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足基础上的娱乐休闲、感官体验、精神享受虽然已越来越多的成为农民的生活追求,但大多数人能够理性地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前提,完善发展和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新领域。
3、农民精神文化在扬弃传统文化习俗中扩展。弘扬中华文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更多的人参与并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保持人类持久和平的根本大计。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继承和发杨,既不能无批判的挪用和无反思的模仿,又不能一概不用或全盘照搬,否则非但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而遮蔽事实真相,弄巧成拙,没有说服力也无价值和意义。传统文化映射的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所蕴涵的哲理所凝聚的表现,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多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传承中扬弃传统文化,尤以非物质文化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多的是从文化的角度加以强调,更应该重视它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其在传承中发挥其功能,增强活力,让其在扬弃中自我更新,发展自我,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增添奇香异彩。比如西部山区血社火、岐山索王锣鼓、凤翔泥塑剪纸、陈仓张星和李继有的社火马勺脸谱、姜马小曲、西山社火等。马勺脸谱主要画在旧时民间舀水和取粮食用的工具木马勺上。其以夸张的造型,大胆的创意,流畅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成为民族文化魂宝中的绝品。北京奥运会期间,由北京奥组委和国家文化部联合主办的“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通过30个“祥云小屋”展示30个省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文化,其中李继有向世人展示具有浓郁陕西风情的社火马勺脸谱。有27位民间艺术家每天现场制作民间手工艺术品,其中一位就是人称“花脸张”的陈仓区张星。2005年8月由张星制作的《左青龙 右白虎 南朱雀 北玄武》四路财神社火马勺脸谱被国家邮政局印制成个性化邮品在国内外发行。他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家”殊荣。任何一种优秀文化,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才能能永葆其勃勃生机,并给现实生活以永不枯竭的推动力。
4、农民精神文化蕴含崇高的人生价值观。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财富,其核心价值主要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人的价值观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熏陶。农民精神文化在其特殊的表现形式里蕴含着全人类带有普遍价值观念的深刻意义,反映在哲学、宗教、政治、文学、艺术、道德、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多个层面。这些精神层面与大自然是一个值得观赏的生命世界,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美好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和人格尊贵,“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鲁迅)。农民精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陈创新、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就是因为它自身在空间上整体协调,在时间上变化发展,本质上辨证深入,都是世界观的重要表现。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看法,是世界观的一部分。农民的优秀精神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文精神,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既要大力弘扬精神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坚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宝鸡特大城市的实践中,努力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宝鸡农民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不能在抱残守缺中陶醉,不能守着后继乏人的“秘笈”苟延,而要在创新中为把宝鸡建设为特大城市作出新贡献。宝鸡因其悠久、活跃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的重要影响,及其独特的气候、地理等条件、保存下来极富自然与人文价值的精神文化资源。孕姜炎文化之雏形,开华夏文明之先河;周秦发祥,皆仰于斯;它所展示的乡土风情和文化色彩十分浓郁,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1、充分利用发扬广大。文化资源同自然资源相比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潜在性。也就是说,它不象自然资源那样,当代人不利用,后代人还可利用,而它本身有较强的时效性。例如科技力量、劳动力、文化设施、宗教文化、旅游景点等等,如果弃之不用或不能充分利用,就会失去时效性或不能充分实现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从社会生产来说,文化资源又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这种性质,决定了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经济成果。因此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首要原则就是充分利用现存的文化资源,使其发挥作用。文化资源的开发还具有无限性,只要不断开发,它的量就会无限地增加。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趋于向城市接轨的现实条件越来越成熟,做好文化接轨和交融也很重要;但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又是有条件的,需要尊重原貌,传承创新。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要讲求一个适度问题,为此必须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一方面,努力把宝鸡农民精神文化资源优势变成文化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重点增长点;另一方面,又要特别注意保护好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要着眼于长远,合理利用,防止盲目、过度的甚至破坏性的开发。
2、加大投入壮大实力。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要、保障农民充分享有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宝鸡仍然是以农村为主的农业大市,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解决好农村精神文化发展问题,加强农村文化重地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使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传媒、文化场馆、图书出版等全方位向农村市场倾斜和覆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各级政府必须拓展项目,整合资源,挖掘农村文化潜力,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不断壮大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宝鸡依托炎帝文化和太白山景观连年举办“炎帝文化”、“太白旅游”和“法门寺”节庆,以及西风“酒文化”研讨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当更加握戟豪咏“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持剑高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扼腕仰仗“周公纳贤留芳名,太公垂钓愿者钩”;顶诚膜拜“佛祖舍利灵光照,释迦真迹法门传”。只要舍得投入,宝鸡非常雄厚的文化实力就一定能得到充分彰显。
3、扩大参与走向世界。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农民精神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发展根基。反映诉求,维护权益,闲有所乐,乐有所趣。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已经由旁观型转化为参与型,从以往的认知阶段和主动接受阶段进入感受阶段和体验阶段;不再是充当观众角色的旁观者,而是主动靠近,积极参与,大胆表现,乐于组织。根据农村实际反映农民特点,支持农民组织演出团队有效参与城市文化活动,鼓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催生出富有代表性的高质量的贴近实际生活的精品节目,“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充分发挥文化的先导和示范作用,积极支持他们实现社会交往、情感沟通、权益保护的正当需求。精心打造农民精神文化的展示平台,以交流、参与、合作等形式参加跨地区交流,甚至走向世界。如宝鸡社火多次参加德国、澳洲、俄罗斯等国举办的国际文化艺术节活动,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4、全面发展突出特色。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群众为主体,坚持重在建设,坚持重在全面,坚持重在过程,不断丰富主题内涵,拓展活动主体,千方百计吸引群众,增强认同感,扩大覆盖面。现在的宝鸡农民已不再是爱唱就唱爱说就说,你唱你的我说我的,而是激发出学习创新的热情和行动,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群落和文化特色。我国从来为多元自由化文化,这从信仰和生活式样的丰富多彩可以看得出,没有国教(只倡导国语——普通话),没有将人们的信仰、世界观、价值观、风俗、趣味统一在凝固的框框之内,在民族信仰、私人言论、文化生活诸方面大体上我们都是自由的,没有宗教战争和宗教裁判的腥风血雨;虽因政治的原因出现过“文字狱”、“文化大革命”等运动,但文化只是充当了政治的马前卒,御用文人只是政治号手的挡箭牌而已。“文化上的每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这是文明发展史所证明了的事实。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全国约有9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寥寥无几,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的也是少数,而多数文盲、半文盲集中在农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花很大的气力,像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大力加强农民精神文化建设,增加农村娱乐活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我们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娱乐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
5、剔除陋习完善体系。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农村社会中,因缺少健康的文化生活而滋生出许多不良社会现象。村民用打麻将、打扑克来赌博的风气很盛。晚上无事可做就到集镇上去喝酒,打架斗殴等现象频频出现。农村的娱乐只有部分村农民的生活较富裕,就在农闲时自发组织一些篮球比赛和棋牌、台球、麻将、唱歌、跳舞、文艺节目等娱乐活动,参与的人数也较多。而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没有休闲的娱乐场所,农民们在农闲时或晚上,除了老人和小孩子在家看电视外,青年男女要不就打麻将、打扑克赌博,要不就到寨里的亲戚家喝酒、闲聊,要不就到集镇上去玩耍、喝酒、打架斗殴,造成集镇的治安混乱。与此同时,国际的文化冲突日益加剧,对抗性的矛盾和宗教的原教旨主义排异问题更趋尖锐复杂化,宗教浸掠重点就在农村。这就要求正确认识和理解,促进和谐,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支柱。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创造一个具有良好伦理秩序和道德氛围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仰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到新时期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育伦理、环境伦理、婚姻家族伦理、风尚习俗等诸多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现代化、合理化。农民在亲情观念上有所冷漠,婚姻家庭伦理观念淡化,婚姻关系稳定性下降,邻里关系趋向冷淡和陌生,重婚离婚、不赡养甚至虐待老人、遗弃子女、家庭暴力等现象时有发生,自私观念、利己主义、投机钻营、个人主义、唯利是图使得许多农民为了私利不顾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私开煤矿、滥砍滥伐、过度垦牧、制假售假、坑蒙拐骗,造成地方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不少地方致富、医病、升学,不是靠科学努力,而是靠迷信、靠风水、求仙拜神。赌博现象严重存在,精神信仰混乱,信宗教者越来越多而且带有功利性和迷信色彩,邪教的存在也大有市场等等。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表明在广大农村出现了道德失范和道德信仰危机,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得不高度重视和加大力量予以解决的。要在农民中养成尊重科学的习惯和风气,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培养自主意识、市场意识、法律意识、科学观念、创新意识、生态意识、卫生意识,鼓励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以新理念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带来新变化,以新变化促进新发展。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四、几点思考
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呈现出以广播电视为主,报刊、网络传播为补充,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因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而贫乏,“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渴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娱乐享受。
一是精神文化产业要有适应农村文化需求的政策和规划作导向。加大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反映农民生活,为农民所喜爱的文化艺术产品制作与推广。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作家回到农村体验生活,挖掘潜力,创作高质量作品。同时,通过奖项设定等调控手段,如通过评选“当代农民最喜爱的歌曲、电视剧、艺术家”等活动,鼓励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与调演;使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规模、广泛传播,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具有接触、消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机会。借助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主题活动;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等。
二是改革乡村文化管理体制,扩充乡村文化机构职能。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转变文化工作仅仅依靠宣传文化部门来办的观念,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广播、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要改变文化活动单纯搞娱乐的做法,将知识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田头恳谈、道德论坛、法制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改单一型为多向型、旁观型为互动参与型、零散型为特色专业型,牢牢吸引农村居民。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和提供文化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和农民自身去折腾。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的新体制。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最大化生产只有在开放的市场中才能得以最大限量的解放。同时,一定防止过分市场化的文化走向浅薄化,被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诨,不论是花里胡俏的“牌坊”,还是钢筋水泥的“老庙”,都代表不了文化的本质属性。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永远的“经济增长点”来进行积极开发,尤其要看做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来发展。
宝鸡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发展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有代表性的精品已走向世界,但距离我们理想的伊甸园般的诗意生活还相差甚远。还望各级政府和全市人民要以改革创新为己任,用大手笔共同谱写宝鸡农民精神文化的壮丽诗篇。
乡村振兴的战斗号角已经奏响,乡风文明的彩云必将悬浮在广阔美丽的农村天空。
(作者:王维良 宝鸡市陈仓区委政研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