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文化的传统历史和现实趋向调研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炎黄二帝的故里和主要活动地,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所在地,中华文明从此肇兴。 西安不仅拥有周秦汉唐盛世王朝的文化遗存,而且拥有现代化建设所创造的人才资源和财富积累。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周王陵遗址、周公庙、钓鱼台、秦雍城遗址、秦公一号大墓等文化遗迹史籍有记、考古可证。周人创建了中华历史上的邦国文明和礼制文明,为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这里既是人文高地,也是近代工业、农业、林业、科技以及教育的集散地,还有秦岭氧吧旅游走廊,从华山到法门寺到太白山再西至麦积山等,可以说世界少有的文化“珍珠”都聚集在这里。从周代的青铜器、《诗经》《周礼》《周易》,到汉乐府、汉大赋再到大唐诗词,这里孕育了永不会泯灭的文化财富!由于历史积淀和地域的特殊性,在北宋时期,关陇地区孕育了儒家学派之一——以张载为代表的关中学派,对后世特别是关陇地区文化教育和学术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这一传统文明的精华,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以文化人、以史资政,在溯源寻根中凝心铸魂,在吸收借鉴中强肌健体。
一、关中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
关中文化雄厚庄重,激扬浩荡,无愧于历史传承,引领了当代文化风韵,有别于东西南北独占鳌头。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辉煌的农业文明
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以渭河为血脉,秦岭为脊梁,繁衍着中华文明。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南部为陕南盆地、秦巴山脉。它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东西长300余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属于渭河冲积平原地带,号称“八百里秦川”,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关中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粮产区。炎黄始祖发源于此,尝百草,教稼穑的农耕文明起源于此,这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优越,农业生态自然天成,农业文明的发展程度可谓达到“巅峰”。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带,古代关中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平原广布、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捷;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城市发育,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建都历史最长的区域,具有悠久的城市化历史。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在汉、唐鼎盛时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都市之一,堪称东方文明的代表城市。
(二)文化传统历史悠久 现代文明得天独厚
关中蕴育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激荡着经久不衰、熠熠生辉的文明火种。
1.文化积淀深厚。 从100多万年前人类就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北首岭遗址、蓝田猿人、半坡遗址等史前文明,也承载和见证了礼周的诗乐典章、雄秦的巍巍法度、强汉的制度风骨、盛唐的胸襟气韵。西安的秦砖汉瓦、唐诗盛世自不必多说。宝鸡:古称“陈仓”、“雍城”,这里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源地,也是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凤鸣岐山的故事,就发生在宝鸡岐山,炎帝在此开启农耕文明、姜太公在此钓鱼、周公在此著《周礼》、燕伋在此尊师重道、刘邦纳韩信之计暗度陈仓、张载在此创立关学。
2.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关中自古积淀留存的物质文化丰富雄厚,捡起一片秦砖汉瓦就是一段历史故事,法门寺、周公庙、五丈原、麦积山古迹遍布;延安、照金、马栏、风州等大量革命旧址,这里孕育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也已经逐步地内化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基因和灵魂。
3.高校集聚的文化大省当之无愧。以关中地区人才聚集为中心,拥有全国高等学府最多的省份之一,陕西无疑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大省。“文学陕军”“长安画派”“黄土画派”“西部影视”等声名远播,秦腔、信天游、眉户剧等广为传唱,千阳剪纸、凤翔泥塑、华县皮影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一大批名家大师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雄壮。单是列入省级的枚不胜举,民间音乐有陈仓区姜马察回音乐恢弘悲壮,西山酒歌热烈奔放;民间舞蹈有眉县高跷赶犟驴大胆粗矿、挑逗性极强,岐山转鼓雄伟豪迈、热情激昂,千阳八大棍古怪婉转、幽默激荡;传统戏剧有灯盏头婉婉腔、皮影戏;民间美术有西秦刺绣、社火脸谱、泥塑、木板年画,以及民间工艺空心挂面、草编、社火等等,享誉国内外。
5.小吃家乡饭名扬海内外。岐山臊子面,传说三千年前周文王率领族人,勇斩蛟龙,切肉成丁,煮面烹汤,宴尚军士,制作的臊子面流传至今。陇县甜香味美的马蹄酥,走亲访友之佳品,据说是长孙皇后回娘家时从大唐带回陇州的宫廷糕点,被御厨传授到陇州民间。扶风的鹿糕馍香甜酥脆,余香萦绕,一千多年前武则天法门寺拜佛,途径扶风县城被这一小吃吸引,品尝一口倍加赞许,从旁边一个刻图章的那儿拿起鹿糕的图案,印在馍的凹坑里,取名叫鹿糕馍。眉县的十大碗,寓意十全十美。凤县的干脚棒,集山珍腊肉于一汤,味美余香。
6.春节,守望传统文化精神家园。在这个游子归家、阖府守岁的节日里,举家团圆,万民欢腾,阖福寿岁。春节,既是记录文明历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复苏文化记忆、传递先贤教导、弘扬家庭美德、光大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时节。
二、关中文化的传承及面临新思想的冲击
关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礼仪、儒家、道家、佛家、关学等杂糅一体,传统悠久,良莠并存,混用不殆并且从无中断过。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无忧患,无风险,无市场经济意识。封闭,自满,自守。维系人们活动的文化底色无外乎就是尊礼、崇法、尚儒、敬老、拜佛、拜权威、从众等等。民俗民情中既讲中庸,也求自然;既执佛事,也拜儒生。尊自强不息,尚自然无为。既讲善恶约束,又图来世回报;常高谈民本,却跪拜君王;总有济世之胸怀,却向内敛而求圣(澄明)。
(一)关中文化的实质与精髓。以农业文明为主的文化。经世致用而非求真求知,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特点,也可概括为典型性的伦理型文化。顺其自然与自强不息结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用任劳任怨来概括关中人的性格特质似乎更确切。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是忧患,农业民族受天道观影响极大,他们往往听天由民,尊从秩序,顺应自然,久而久之,也无所谓忧患,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往往表现为逆来顺守,尽人事而听天命的处事哲学,忠厚朴倔,安贫乐道,服膺天命,与世无争。难怪创业高手、巨富商贾、商业大亨多出自外省,如马云、马化腾、柳传志、任正非、薛蛮子、李彦宏等。
1.乐观喜剧是其价值取向。早在我们古老的《周易》中就已经有了。从那时起,这种精神就深深地影响着关中众生的思维和行动。《易》的“乐天知命”、“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 “否极泰来”的精神,都曾哺育炎黄子孙的心灵。尽管千辛万苦,也乐于眺望未来,相信只要诉诸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实践,就终有一天会“时来运转”,柳暗花明,所谓“艰难曲折,玉汝以成”。忍辱负重的思想根深蒂固,“关中楞娃”的调侃一直以来不断。
2.吃苦耐劳是其主色调。韧性十足、承压耐受能力超强,可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正因为没有奇迹,不信神,所以凡事都讲求有韧性,所谓“水滴石穿”、“铁杵成针”、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叫人持之以恒,有始有终,不做白日梦,不毕其功于一役。绝不像《圣经》讲的那样,基督把盲人眼摸一下,就亮了。所以,它强调的是坚韧、坚持、持之以恒和忍耐。
3.经世致用是其主精神。重教、守礼、宗法、尚儒、敬佛、信众神,从强从老、耕读传家,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追求实用,遑论真理。中国人,是最讲实用,最讲实际,最讲实惠的。骨子里透漏出的完完全全是经世致用之学。“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天生我材必有用”“书到用时方恨少”等等都是出于此!
4.孝道文化及其衍生的政治文化是其主灵魂。这种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尊卑等级文化。中国的政治文化实际上是孝道文化在政治领域的无条件延伸,是家国一体的进一步拓展,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人之大伦,毫无疑问它是封建文化的集中体现。孝道文化、威权文化,必然衍生出等级文化,奴性文化。在家由父,出门唯君,唯独没有自我。这种文化没有尊严,更毋论体面。礼乐文明与酷法并存,周秦互补、仁霸互补,文化传统和权力紧密的结合,权力模式以文化或传统的形式融合在一个民族的灵魂里。中国的政治,五千年来兴亡更替都集中在两个字上,那就是“吏治”。吏治的的清明,则政治清明,国之将兴。吏治败坏,则政治昏聩,国之将亡。而中国的吏治文化中,最为突出的核心则是所谓的俗话说“官官相护”和“父母官”文化。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力不殆天,个体力量又显得微不足道,民众只有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爷”,所以盲从与暴力,顺民与叛逆总是在两个极端跳摇。
(二)关中文化的特点。伦理政治性文化、以孝道为主的尊卑等级制文化、封建文化、威权文化这是关中文化的主要特征,它是农业文明的必然产物。儒佛道思想根深蒂固。宗族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对长官对长辈的依赖于服从是主要的政治隶属关系,这是关中文化的三大构成。礼、佛、道、儒、理学文化掺杂,交混一体;封建、闭塞、小农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家国一体,君权至上,宗族礼法习惯传统保守势力强大,信奉忠顺礼让、民风从强从老。崇尚存在就是真理,存在为王,成王败寇。关中人大多不求真而求用、不从法而从德、拜官也拜佛、求来世享今生。有极权思想无平等观念、有家国意志无自我意识。有规矩而权变、讲人情好面子、有民本思想却无制度安排、讲因果报应却要现世现报。随缘随俗随大流随众人。社团精神不强,合作共赢总被雨打风吹去;民主法治淡薄,自欺与欺他极有可能集于一身。看客心理重,多享受型,商业文化、共享文化少有!无自觉参与公共服务的要求,有个人极端主义的表现。看天吃饭、怕字当头。一味等靠要,万般求中和。既同情弱者却又极端依赖强者,不喜穷人却也一味憎恶富人,骨子里是一种极端而不贴实际的“中庸”、平均主义理想,祖祖辈辈向往“王道乐土”“大集体”、“大锅饭”。
(三)关中文化的缺陷。尊卑等级文化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观显著特征,威权社会思想拥有广泛的市场和社会基础。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只有依赖、依存心理而没有敢闯冒的精神,没有民主、人权和组织维护的理念,没有生活质量、品质上的追求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更高层次方面的诉求。他们压根儿也想不到借助于制度、法律、组织等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实现自己目标的愿望。
关中文化属于典型性的内陆文明,农业文明。由于农业的特性,靠天吃饭、崇尚力量,强调人多力量大;因为大家平时都在一起,彼此了解,不分上下,所以必须均贫富,同甘苦。由于重民俗,尚道德,所以特别注重个人的道德自觉与修养,而不是制度安排、权力监督。义、礼之辩上多,是非之心少;满足现状多,竞争发展少;合作共赢少,勾心斗角多,个人专断多,法制精神少。传统思维根深蒂固一些,小农观念势力依然存在,传统守旧实力强大,敢闯冒意识少,市场理念少,组织纪律观念差,民主法治意识淡,很值得人们深思。一是信仰缺失,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之心,缺少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二是没有敬畏之心,肉欲泛滥,物欲横行,权钱霸道;三是无民主、无法制、无秩序、无组织纪律性、无规则运转,必然导致社会发展严重不公。行政威权高高在上,且毫无外来约束之力。丢失了传统的优秀文化,却又没能及时确立起现代市场条件下的文明理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等残缺不全。官员没有忌惮之心,廉耻之念。市场发育、配置资源不彻底、不完善、不自由,或者说是由政府在调控、在参与、在指挥。行政力量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角角落落,权钱横行无阻,价值观念扭曲,全社会中,没有了精神性的东西和追求,缺失了文化之“核”和精神支撑。
(四)关中文化产生的根源。 ①“穷”的经济基础:经济根基不雄厚,仅仅能满足个温饱,并且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不强,确定性不高。②“闭”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天然优越,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得天独厚,无需出门,亦可自足。③“大”的自满、守残意识:自大、自以为是、自给自足。无大灾大难,无衣食之忧。④“顺”的庸人哲学:政治智慧残缺弱化,认同意识强,身份确认无需教导。以国为家,家国一体,“顺民”观念根深蒂固。⑤老人文化据主导地位:表现为传统,守旧,宗老,经验主义、论资排辈、缺乏创新,无冒险精神。⑥“懒”的习惯势力:对法律淡漠、冷漠,对规章制度不很自觉遵守,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缺乏一个系统、成熟的理性思考和探索。我们懒于思考,懒于思索,懒于反思,懒于制度建设,懒于合理体制的思考与建设!
(五)关中文化受到现代文化地冲击。互联网,百度,电视,报刊,以及微博、QQ、微信、朋友圈,文艺节目等各种媒体,都先后或多或少地对传统文化给予冲击,与道德文化撞击,与伦理文化背离,与国学文化裂变……。
关中文化的保守性、专制性毋容置疑,其落伍性说到底,是与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全社会普遍没能提高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局限性有关,再加上比较闭塞的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的严重影响、约束。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去粗取精,去除糟粕,大胆扬弃,积极借鉴,大力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关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取向
关中传统文化体系中如何嫁接现代文明?伦理文化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建设一个怎样的既能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同时又能具备吏治自洁功能社会体制?这是我们在挖掘关中历史文化特色,打造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这个课题上,首先考虑的几个问题。
封闭与开放、民主与法治、道德与市场,礼与法、传统与现代等几对大的矛盾统一体,是关中文化在面对市场经济,走向国际舞台所面临的几对主要矛盾和需要正确处理的关键所在。关中文化确实是以伦理核心,这是自耕式农耕文明的产物。这种文化在某些时期曾显示出它的先进性,创造过辉煌。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它的专制性、保守性已成为妨碍现代文明发展的因素,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与这种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工商业文明来临之后,以伦理核心的关中文化甚至中华文化势必就面临着一个变革。有古老文化,不一定现代就文明。现代文明,要有新内涵,新的成就。面对传统辉煌的文化成就,在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深入挖掘、积极汲取其合理内核,大胆吸纳、积极借鉴现代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文化人、以史资政,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丰富完善我们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溯源寻根中凝心铸魂,在吸收借鉴中强肌健体。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古为今用。周秦汉唐所遗留下来的宽厚待人、自强不息、尊老爱幼、举贤任能、忠诚无私的高洁品质,礼让为先的道德风范,以人为本的社会准则,勤劳、善良、朴实、信义等传统美德,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化为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法治建设、文化建设中所必须汲取的精神营养和不竭的力量之源。具体表现在①天下大同的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中华文化是以和谐大同为目标取向的。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理念,中国梦也是“亚洲梦”、“世界梦”,都是大同精神的具体体现。②时新的精神。“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时新的精神体现。时新,意味着以开放的心面对当下的世界,进行适应当下、造福群生的创造。中华文化的开放、融合,就是时新的表现。今天我们提出的“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口号,以及新时期条件下“四个全面”深化改革,都是与中华文明的时新精神一脉相承的。③以民为本的精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唐朝的李世民就说过:“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些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④爱护他人和担当社会的精神。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代表了宋儒文化的纲领。“仁者爱人”、“兼相爱,交相利”,都是强调对他人的关爱。真正的德,就是对他们的重视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真正的个人幸福,必然是与他人及社会整体的福祉相连。传统文化中的“大人之觉”、“内圣外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强调把个人的能量和才智运用到对整个社会幸福的追求之中,也是这种担当天下的文化精神的体现。⑤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每当民族危亡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总是义无反顾站起来,不怕牺牲自己,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就是这种精神的感人体现。⑥严于律己、修养不止的精神。“吾日三省吾身”,“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都是古往今来真正精进的中国人不断修养自身以止于至善的表现。
可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伟大精神,在新时期得以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在道德文化发展中,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阶段焕发出新的活力,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力量、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已经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越来越多的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为引导世界、主导世界的强大因素。
(二)根植于传统,面向现代社会,倡导、建立、践行核心价值观。秦人曾经创造的辉煌历史镌刻在这块黄土地上,它以传承、融合、吸纳、创新所凝练与塑造出的大秦精神,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力量,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经久不衰的顽强生命力,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历史上的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和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时代课题在变化,现代文明要发展。现代文明的要素与价值取向是民主、科学、文明和法治精神。要立足于传统,充分认识世界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要站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高瞻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兼收并蓄,大胆借鉴与合理吸收一切外来文化、优秀文化,整合自身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展示关中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民族精神。
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领域和部门合作共建机制,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陕视察时专门强调文化自信,并在西安接待印度总理莫迪,使陕西这个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省份举世瞩目。对陕西而言,开启了传承古文明、树立新风尚、谱写文化新篇章的征程。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肥沃的文化土壤,突出陕西符号、展示陕西魅力,努力培育更多名家大师、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使陕西作为我国文化重镇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陕西人民追赶超越的生动局面,构成关中文化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
作者:王维良 宝鸡市陈仓区委政研室主任
太白县终南文化研究院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