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太白县终南文化研究院官网!
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最新动态 > “时尚+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_“时尚+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_
“时尚+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管理员 更新时间:2019-04-22 点击次数:4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其根基在于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实践。从历史走来,非遗在不同时代的生活中都引领过潮流和时尚。非遗与时尚在当代将会产生怎样的碰撞?非遗要回归现场,回归审美现场、消费现场、时尚现场、生活现场、话语现场。如何实现回归?从本期开始,本版将围绕非遗与时尚的互动推出系列报道,探寻国内非遗传承人的回归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的生活中都引领过潮流和时尚。当代非遗与时尚距离有多远?时尚非遗能否走入百姓生活?

  近日,在2019设计北京博览会(以下简称“设计北京”)新闻发布会上,“传PLUS”平台创始人李媛媛和10位非遗传承人(传二代)联合策展的非遗沉浸式五维艺术展被设计北京作为重点推荐项目,在发布会中隆重推出。该展览中将非遗和时尚科技进行结合,展现当代全新的非遗。“相伯居”非遗传承人杨根连创建的金镶玉品牌、非遗传承人刘红立所建立的曲阳宏州雕塑园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州雕塑”)旗下“集·石”品牌,都将在该次展览中亮相,两个不同非遗品牌却有着相同的特性,用时尚方式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当代的“金玉良缘”

  “相伯居”的金镶玉有着皇家的气质,这和乾隆皇帝对它的喜爱有关。一生爱玉的乾隆皇帝纵然识玉无数,他依然对金镶玉一见倾心,金镶玉的魅力可见一斑。金之辉煌、玉之内敛自古以来相得益彰。金镶玉与乾隆皇帝的“良缘”使得在清朝只有身份尊贵的人得以目睹,所以民间又有“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感慨。

  金镶玉当代“续缘人”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伯居”品牌创始人杨根连。

  “相伯居”执行董事葛京涛介绍,“相伯居”的工艺分为刻槽、打磨、镶嵌、抛光四步。“每一步的制作都需要用心和极致,就以刻槽来说,在玉器表面刻出与金丝宽窄厚度完全一致的细槽,这一步名副其实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相伯居”的名字取意“伯乐识马,玉师相玉”。“杨根连大师就是想让大家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值得花无数心血去传承。”葛京涛说。

曲阳的“人人有一手”

  “上到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要说打雕刻,人人有一手。”民谣唱出了河北曲阳的最大特色。曲阳石匠的手艺都是祖辈相传的。

   作为曲阳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刘红立是中青年中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中青年石雕艺术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创办了宏州雕塑。自幼酷爱雕刻艺术,传承家族技艺,其创作的《千手观音》《水壶有水》《骑马关公》等作品荣获国家专利,并多次荣获国家、省部级大奖。

   据宏州雕塑旗下品牌“集·石”创始人、刘红立之女刘亚蒙介绍:“我们的企业生产的作品覆盖面非常广,而且由大师带领创作。”刘红立对设计非常重视,目前和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等国内一流美术院校都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宏州雕塑在曲阳属于雕刻界的龙头企业,被原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时尚+非遗”融入生活

  上述“相伯居”、曲阳雕塑都是非遗传承的一个缩影。时代更迭,经济文化不平衡发展阻碍了非遗跟随历史一同前进的脚步,非遗渐渐“离场”。这里提到的“离场”是指脱离了潮流与时尚的主场。果真是这样吗?

  “非遗的传播形象,从‘后继无人’‘工序繁杂’到今天,更应该回归审美本质。让文化遗产重回现场,不是外在的形式和概念,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李媛媛说。

   李媛媛从事非遗传承工作11年,她深刻意识到非遗不是不可改变,而是需要与时俱进。“当下关于非遗传承的问题,似乎更多是在强调非遗,真正核心的传承反而被忽略了,非遗需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李媛媛说。

   “相伯居”创始人杨根连之女、“相伯居”总经理杨晓雅对于“相伯居”的创新之路充满信心。“我们开创了新的‘玲珑’系列,主要针对都市年轻人的审美,让金玉交辉的金镶玉传统技艺在当代重新焕发出光彩。金童玉女配金玉良缘,中国人自古就有以金玉定情的传统。在一颗钻石恒久的光芒中,传统的回归和对自身文化自信的提升,让中国人在婚庆嫁娶时多了一份属于自己的选择。”杨晓雅说。

   “集·石”是宏州雕塑新创建的一个全新品牌,作品用虚化简约的风格改变人们对曲阳石雕的固有印象。将大幅雕塑的曲阳石雕改变成了家居生活中精致实用的装饰品。“吉时用‘集·石’,把美好生活愿望融入生活;即时用‘集·石’,让源自传统的遗产融入生活;及时用‘集·石’,让我们一起出发,看看‘石’另外的样子。”

   “集·石”的品牌定位在当下生活。“我们希望新品牌的创立,可以改变人们对非遗的刻板印象,非遗可以很时尚。用当代年轻人可以读懂的语言,用一种从身边就能触摸到的生活物品和艺术实用品让他们接触非遗,然后喜欢非遗,这是我们的初衷。希望能让人们看到不一样的非遗,让非遗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刘亚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