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拥有厚重历史文化、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陕西,对于文化自信有着更深沉的理解。
四年来,陕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的“扎实加强文化建设”要求,回应有速度更有持久的激情。
四年来,陕西这块文化热土迸发出无限活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文化传播与影响力大幅提升。陕西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向总书记、向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沉甸甸的文化答卷。
四年来,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艺创作生产由“高原”向“高峰”迈进。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结合中央部署,陕西省委相继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繁荣发展陕西文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作出重要制度安排。
四年来,一部部、一台台优秀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在三秦大地涌现。电影《百鸟朝凤》、动画电影《冲锋号》、电视剧《聂荣臻》、歌剧《大汉苏武》、歌曲《丝路放歌》、报告文学《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6部作品荣获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岁岁年年柿柿红》《黄土高天》和话剧《平凡的世界》等一批优秀作品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那年花开月正圆》《白鹿原》分别荣获第30届、31届“飞天奖”;原创交响乐《大秦岭》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进行文艺创作。他们走出高楼深院,走进人民群众,涌现出刘文西、贠恩凤等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实施“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资助计划”“文学陕军再进军”和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等,“文艺陕军”新梯队初具规模,为陕西文艺创作积蓄了雄厚的后备力量,积累了强大的发展势能。
以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主要标志,陕西文化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为增强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来,陕西共创建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30个,其中10个景区被纳入一期、二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陕甘宁红色旅游区被列为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
如果说“红色”是三秦大地的革命基因,那么“厚德”则是陕西的当代品质。
四年来,我省扎实推进“厚德陕西”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厚德陕西”品牌的树立,筑牢了勤劳质朴、奋进开拓的陕西人共同的精神纽带。全省将重大先进典型统一命名为“三秦楷模”,选树陈士橹、柯小海、刘永生、国测一大队等先进典型个人和群体,推出汪勇、贠恩凤、徐立平3位“时代楷模”。“陕西好人榜”让凡人善举感动着更多的三秦儿女。
2018年7月,陕西首家省级家风馆在西安市建成开馆,其他类型的家风馆不断跟进,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家庭的有效载体和社会文明的播种机。
2018年,陕西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开展“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事迹宣讲,三秦大地激荡起高亢的爱国之歌、奋斗之歌。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陕西,饱含着文化的底蕴,脚踏着时代的旋律,激发出奋斗的力量。
2016年10月,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艺术盛会中国艺术节,在陕西开启“惠民模式”:100元以下的低价票占到总票数的65%,最低票价20元;老战士、农民工、环卫工人、场馆建设者等特殊群体都有机会免费观看演出。
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三秦百姓的美好生活有了真实可感的注解。2018年全省开展“文化下乡”惠民巡演1346场,发售陕西文化惠民卡3万余张,拉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四年来,陕西始终将文化建设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改善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广大群众享受文化建设的福祉。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合阳线腔《金水弯弯》、商洛花鼓戏《情怀》等舞台作品热演,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美好生活的身影到处可见,台上台下、戏里戏外,融为一体。
“继续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县域图书馆、文化馆和社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碑林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2019年1月,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描绘出陕西文化发展的蓝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陕西牢记“扎实加强文化建设”的嘱托,已经再出发、再奔跑。